“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,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“有到来之可能”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、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,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,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。”

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运用令人叹为观止。挑几点来说: 1.对于经验主义者进行了批判。 2.对于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批判。无论是“左”倾盲动主义还是右倾悲观主义,教员指出“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本质”。 3.可以看出教员对于中国革命“以农村为中心”的思想并不是“一拍脑袋”就想出来的,这其中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。

首先是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力量应该如何发展和转移的问题,然后是革命工作的中心和根据地在哪里的问题,也即从哪里出发去夺取全国胜利的问题。对于前者,教员在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和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两篇文章中给出了回答,即解决了革命力量难以在城市立足的情况下该向哪里发展和转移,解决了农村割据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问题,解决了红色政权、工农群众关系的问题,解决了农村根据地的问题。至于后者,则是在本篇文章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中得以解决的:即把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联系起来,同中国革命道路联系起来,把农村红色区域真正建设成为革命的坚强阵地,成为革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。

而这个理论的形成,恰恰正是认识论中所提到的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”、“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”,“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”的生动例子。 今天学习这篇文章,一是树立起在困难的时候冷静思考、有看到光明的勇气和信心;二是在分析事物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,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。

后记

写完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这封信,太阳虽然还没有出来,可随着一声鸡鸣,天边露出了曙色。不久,教员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,向北经连城以东的古田、宁化、清流、归化等地,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。1 月 30 日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一,旧称“元旦”,教员忘不了由福建入赣南一路跋涉的场景,信手写下了《如梦令·元旦》

宁化、清流、归化,路隘林深苔滑。 今日向何方,直指武夷山下。 山下,山下,风展红旗如画。

这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,使得词人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、襟怀愈发豪迈。

好一幅壮美的行军图!

与其说是写行军,不如说是在写内心良好而舒心的感觉。把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写得如此字韵铿锵、轻松惬意。

好一首洒脱明快的山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