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解读一下《昆明湖》这首作品,应该是目前最难懂的中国风神作了吧。 上篇主线写传说——用(古)来标明,暗线写男生与女生的相遇——用(今)来标明。 上篇主要看(古),下篇看完之后再回头对比(今),会有不一样的理解。 「放春周游忘三千里」 (古)传说四大仙族掌管人间四季,昆氏仙族负责每年春季给人间“放春”。按规矩,每年放春从苏堤开始,而后蔓延开来。 这年,仙族里初长十七的千金,昆明,第一次接到放春的任务,踏入外面的世界,昆明早已沉醉于湖光山色,四处周游不觉三千里,来到了北京的昆明湖。

「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」 (古)昆明误把眼前的湖当做了苏堤,于是将放春的第一场春雨,给了素未谋面的湖。

「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」 (古)湖在春意中醒来,湖水逐渐消融,四处生机盎然。绿色的嫩芽和柳絮,倒映在湖水中的仿佛是一幅绿色的画卷,如披上新撕的翠绿绸缎。 “轻影”呼应昆明温柔性格,“投张绿”暗合涂鸦画画行为,与后文呼应。湖有多绿?就像翠绿绸缎一样绿。春色越绿,春意越浓。十分巧妙的比喻。

「将错就错乘春美意」 (古)温暖的昆明邂逅了寒冷的湖。润物无声的春雨下在了错误的地方,于是昆明和湖只好继续将错就错。 (今)开朗的昆明(女生)邂逅了冷漠的湖(男生)。昆明与湖注定大梦一场的错误相爱,在初识时只能继续将错就错。 一语双关,既指传说故事中昆明与湖“将错就错”的相遇,又暗喻现实中转学生与同桌的邂逅故事。

「岸离昆明十七句 诗兴拥挤」 (古&今)北京昆明湖的十七孔桥上,昆明和湖吟诗作对,互传爱意。 曹植七步成诗,那昆明湖上的桥离岸边究竟多远?想来刚好作了十七句诗吧。

「云茶素眉等水来请 两毫春意透湖心」 (古)昆明由于误放春,被仙族勒令即刻返回云南。 (今)暗示女生即将转学离开。 “云茶”结合云南茶文化,指昆明即将返回云南,同时指女生从云南带来的普洱茶,与下文呼应。“素眉”可能是写女生清丽的面容。“等水来请”可能的意思是昆明仍然惦念着湖,她希望湖能够挽留她。“春意透湖心”表面是写风景,实际是写二人之间不舍的情感直达湖的内心。“毫”指毛笔尖,与后面的画画涂鸦呼应。

「别了低不语 平仄心牢记」 (古&今)诗的“平仄”与上文昆明和湖的共赏诗词呼应,而平仄起伏也暗喻情感的大起大伏,也表现了湖内心纠结与悸动的矛盾心理。但最后,湖也没有挽留昆明:“回去吧,反正我一个人以前也习惯了,清净点好,挺自在的”,昆明愕然,因为昆明早就暗下决心,为了湖的一句话而留下来。但没想到结局是这样。于是送别那天,二人都默默低头不语。

「春来怒放春归爱不提」 (古&今)昆明带来的盎然春意,也随着昆明的离开而归于冷寂——湖没有开口挽留昆明。

「湖拥山水厅 心却住昆明 化装茶马送你离去」 (古&今)矜持的湖不善于开口,但他的内心波涛汹涌。于是爱意在送别时飘向昆明离去的茶马古道。

「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」 爱人转身的刹那,撕心裂肺的湖再也无法忍住,泪水泉涌而出。他多么希望能够再见到昆明, (古)让昆明再放一次春,以融化这结冰的湖水。 (今)与昆明再次相遇,再次温暖湖寒冷的内心。

「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」 (古&今)去年珍藏的柳絮只能自己珍重,昆明与湖再也没有相见。 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自古就被用作表达挽留之意。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,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

「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」 (古&今)天寒地冻冬天,哭出来的泪水成了冰,冰融化的水也化作泪。

下篇主要写(今),描述了转学女生昆明与男生湖的邂逅。 「辗转昆明客暖旁席」 (今)女生昆明从云南辗转来到北京读书,班主任一脸笑容地走进了教室,向大家介绍新同学。一股南方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,一阵热烈欢迎之后,昆明被安排到唯一的空位上——与最后一排的湖同桌。

「斯文同窗普洱语 不知所云」 (今)“你好,我叫昆明,请多指教。”昆明浓浓的口音,犹如一壶云南普洱顺滑地从耳旁倒下。柔软得让人捉不透她心中所想,转校女孩弯下腰,长发如瀑布般垂了下来。湖呆呆地望着昆明,愣了好一会,才回神过来,赶忙回道:“哦,你好”。之后又是一片寂静。湖不知道说什么好,生怕打破这种氛围。

「冷暖互探过两三句 寒暄偶尔有人应」 (今)从一言不发到偶尔的嘘寒问暖,二人之间开始渐渐熟悉起来。

「缘起丹青久违生趣 挑灯共勉为半题 月也妒忌」 (今)昆明喜欢画画涂鸦,刚开始湖觉得有些吵,因为湖喜欢安静地记一些随笔,后来也习惯了。左随笔,右涂鸦,世界和平。从那时起二人每天总要寒暄点什么,为什么会那么在乎,他们自己也不清楚。直到一天午后,昆明出去买颜料的时候,湖无意间在她一大堆数学草稿中,发现一幅表情有趣的肖像涂鸦,“好熟悉的面孔…”,湖突然惊觉画中人正是自己。窗外春意盎然,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被春打破。月下教室,二人在仍依偎在一起,只为了那道难解的数学题。

「针线再问问过桥女 绣花愿落谁家绿」 (今)感情迅速升温,二人已经相爱。 (古)昆明是否还愿意误放春到北京昆明湖,惹绿湖水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 在古代风俗中,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,就会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,姑娘抛出一个绣球,谁得到这个绣球,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。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,把绣球抛到他身上,以便他捡到。

「桌对椅叹息 转学令千金」 (今)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学期末,湖察觉到昆明隐约不对的神情,一种不好的预感在心头蔓延。终于,温柔的声音凑到耳边:“湖,我要转回南方了。”晴天霹雳。湖安坐着,身体早就无法动弹。 同时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,“叹息”二字体现了昆明和湖之间的依依不舍。

「湖边昆明摘下半只梨」 (今)湖不是一个善于表达内心的男生,昆明丝毫没有从他的任何表情和话语中,找到挽留的迹象。在她要离去的最后几天,一切都恢复了平静,很刻意的平静。依然随笔,依然涂鸦。道别的时候,二人连对视的勇气也没有。昆明离开后,望向旁边空空的课桌,上面唯独留下了半只梨。 (古)昆明被勒令回到云南,湖并没有挽留,只是对昆明说:“嗯,留个纪念。”说罢指了指湖边结满了梨的梨树。泪流满面的昆明,强忍痛心,极快地摘下了半个梨,哽咽道:“都说相见时难别亦难,想不到离别,这么容易。”陡然转身离去。 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暗含离别之意。

「春过冬要醒 挪走窗外景」 (今)昆明的离去,让刚刚从冷漠中走出的湖的内心再次结冰,他将与昆明的一切都封存冻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。 (古)本就是一场误会,让湖从冰冻中苏醒。随着昆明的离去,湖也慢慢结冰,重归寂静。 春过本是夏季,但在昆明和湖这里却感受到了冬季袭来的寒意。景色本是随四季而自然变换的,这里用“挪走”,暗示着窗外的春色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夺走了。既是景色,也是背后心情的映照。

「哑雀还想共唱连理」 “哑雀”象征湖的沉默,而“连理”指向被压抑的爱意,形成声音与情感的矛盾。是啊,没能把握住机会的湖,怎么能挽留住昆明呢?

「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句话半首蝶恋花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个人伴奏冷笑话」 (今)湖泡着半年前昆明带来的眉茶,只喝了半杯,茶叶沉淀在杯底。 (古)昆明转身离去,只带走了湖底的半杯砂砾留作纪念。 一首诗只吟了半句,才想起来这是当时二人互相唱和的《蝶恋花》。茶与沙的意象并置,同时也写云南的茶文化。又隐喻情感沉淀——湖底沙象征过往的缄默,茶香代表当下的觉醒,引出下文。

「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 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」 (古&今)湖,还有心事未了。半年之前的夏天,湖中的泪水蒸腾到云上,飞到了昆明所在的彩云之南,“又下雨了”,昆明嘟囔着,她刚刚冲泡好的普洱茶中,混落着几滴雨,一年前下错的春雨,物归原主,好像还多了些什么。旧伤未愈的昆明,在普洱茶的苦香中,觉得有一丝咸…那年错承的春雨,错接的爱意,如今还泪给你。